旋耳瘡的診斷、旋耳瘡的分析、旋耳瘡的治療
15 九月 2008,我的健康,
我老豆都有, 我深得老豆遺傳!!!
旋耳瘡的診斷、旋耳瘡的分析、旋耳瘡的治療
旋耳瘡是指旋繞耳周而發的瘡瘍。多發於耳後縫間、耳前或耳郭,以局部潮紅、水泡、糜爛、結痂及皸裂為主要特徵,患處有灼熱、瘙癢、疼痛感。相當於西醫的外耳濕疹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旋耳瘡的診斷要點
耳郭、耳前、耳後皮膚灼熱,瘙癢,疼痛,可反復發作。
檢查局部見潮紅、灼熱、水泡、糜爛、滲液、結痂或皸裂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旋耳瘡的辨證分析
旋 耳瘡多因膿耳之膿液浸漬,或鄰近部位之黃水瘡蔓延至耳部,也有接觸某些刺激物而誘發,以致濕熱邪毒積聚,引動肝膽之熱循經上犯,風熱與濕邪蒸灼肌膚,故耳 部皮膚紅腫、灼熱、瘙癢。濕盛者則有水泡,破後黃水淋漓。風盛則瘙癢不止,熱盛則灼熱疼痛。若病久血虛生風化燥,則皮膚增厚、粗糙、皸裂、作癢。治療上, 若風熱濕邪浸漬,宜疏風清熱,除濕止癢;若血虛生風化燥,則宜養血熄風潤燥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旋耳瘡的辨證論治
風熱濕邪浸漬型
【證見】患部皮膚潮紅、灼熱、瘙癢,有水泡;潰爛後流出黃色脂水,乾後結成黃痂;揭開痂皮,則見其下面仍有厚腐之膿液。由於脂水污染,易使病灶不斷擴大。嬰兒可有發熱、煩躁及睡眠不安等症。舌質紅,苔黃膩或厚膩,脈弦數或滑數。
【治法】清熱利濕,疏風止癢。
【方藥】
1.主方消風散(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
處方:荊芥12克,防風12克,牡丹皮15克,通草15克,澤瀉15克,革薜15克,赤茯苓15克,生薏苡仁30克,甘草6克。水煎服。
若脂水淋漓者,加滑石15克、黃芩15克。灼熱疼痛者,加龍膽草15克、梔子12克。癢甚者,加白蒺藜15克、蟬蛻10克。
2.中成藥
(1)防風通聖丸,口服,成人每次6克,每日2次,兒童酌情服成人l/3~1/2量。
(2)五花茶沖劑,口服,茶劑成人每次l-2塊,沖劑成人每次10克。
血虛生風化燥型
【證見】病程較長,反復發作。耳道、耳郭及周圍皮膚增厚、粗糙、皸裂,上覆痂皮或鱗屑,一般僅有瘙癢感而少疼痛。全身可伴有面色萎黃,飲食減少,身倦乏力。舌質淡,苔白,脈細。
【治法】養血熄風潤燥。
【方藥】
1.主方地黃飲(吳謙《醫宗金鑑》)加減
處方:熟地黃15克,生地黃15克,玄參15克,牡丹皮15克,紅花10克,白蒺藜15克,殭蠶10克,當歸10克,甘草6克。水煎服。
瘙癢難忍者,加蟬蛻10克、地膚子12克、地龍幹12克。
2.中成藥烏蛇止癢丸,口服,每次2.5克,每日3次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旋耳瘡的外治法
1.外洗及濕敷
(1)桉樹葉、桃葉、花椒葉等量,煎水外洗或濕敷。
(2)苦參、蒼朮、黃柏、白鮮皮各15克,煎水外洗或濕敷。
(3)馬齒莧、敗醬草、黃柏各30克,煎水外洗或濕敷。
2.局部搽藥
(1)熱盛有膿痂者,可選用黃連膏或黃連粉塗搽,每日2~3次。
(2)紅腫焮痛者,可選用三黃洗劑,或25%黃連油混懸液塗搽,每日2—3次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旋耳瘡的其他療法
1.針灸療法
(1)針刺法:取曲池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、血海、委中等穴,用瀉法,留針20分鐘,每日或隔日1次。
(2)耳針治療:取肺、內分泌、神門,點刺。
2.飲食療法
蒲公英粥:蒲公英40-60克,鮮品用量60—90克,粳米50~100克,同煮為稀粥。
燈心柿餅湯:燈心草6克,柿餅2個,以清水適量煎湯,加白砂糖調味飲用。
蟾蜍水蛇粥:蟾蜍1-2只,水蛇l~2條。蟾蜍剝去外皮,除去內臟、頭、爪後,切成小塊;水蛇剝皮,除去內臟,切數段;加米和清水適量,煮粥調味服用。
3.預防調護
注意耳部清潔衛生。
患病期間忌食辛辣、煎炒食物,及魚蝦等食品。
避免接觸可能誘發本病的物體,及早治療膿耳及鄰近部位之黃水瘡。
醫院_醫生介紹:上海:上海醫科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:黃敏麗__婦產科教授:
醫藥健康網:中醫證候:腸胃積熱1
病證:
皮膚風疹
主要症候:
皮疹色紅發癢,如粟粒大小,或成塊連片,狀如雲頭。發病急驟,兼見胸脘不適,腹脹便秘,小便短赤,舌質紅,苔黃厚,脈滑數有力。
治療原則:
例方:
備注:
醫康網www.1kum.com版權所有
轉載請註明出處:http://www.1kum.com/pages/QJKlmrhj.html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中醫思維 峰迴路轉 劉彥麟博士
老趙的耳朵長了一顆東西,橢圓形,綠豆一般大。
那東西長在左外耳道外上壁,表面光滑,不按它也會痛,還會出血。
老趙得了一條藥方,吃了5劑之後,令人振奮的事情出現了。耳朵的痛楚大幅減輕,血不流了,那綠豆般大的東西縮小成米粒模樣。
老趟乘勝追擊,再來10劑,每天一劑。
10天後,老趙笑逐顏開,因為耳朵上那顆東西不見了,完全恢復正常。
不過,煎炸肥膩的食物,老趙從此怕怕,因為把他折磨得心煩氣躁的東西,其實是由肥膩煎炸的食物變身而成的。
老趙的耳瘡治好,關鍵在於藥方的設計,而藥方的設計,是根據中醫峰迴路轉的思維。
怎個峰迴路轉?請看下面分解。
脾虛長怪瘡
耳朵長出個不明物體,目光如果只放在這個物體上,便很自然想起消炎、切割等治療方法。
中醫卻把眼光移開,移到身體其他部分,問:究竟身體哪出了問題,令耳朵長出不明物體?對於生病的 原因,中醫是「打爛沙盤問到篤」的。
答案是脾出了問題。
如果你沒有中醫學常識,這個答案是非常荒謬的。耳朵和脾,怎會扯上關係?
此「脾」不同彼「脾」。中醫講的「脾」,不是純粹解剖學上那有血有肉的脾臟(spleen),而是有豐富得多的含義。
脾主運化。「脾」代表一種功能,一種把飲食轉化成氣血,把氣血運送全身的功能。這種功能,必須透過經絡,才能發揮。脾的經絡叫「足太陰脾經」,由足大趾起始,沿著小腿、大腿,循行到腹部,經過胸, 再上咽喉。
這種轉化飲食,運送氣血的功能減弱,便怪病叢生。老趙正是因為這種功能減弱(中醫叫「脾虛」),耳朵才長出怪瘡。
煎炸肥濃傷脾
怎知道老趙脾虛呢?
他的脈沉細無力;他的臉色白如紙;他的舌頭上,一層厚厚的舌苔躺臥著;他 說自已氣短乏力,容易出汗,口苦,小便黃。關鍵是,他還說平日最愛吃煎炸肥濃的東西。
煎炸肥濃的東西吃得太多,最傷脾。
脾功能減弱,飲食變不成氣血,會轉成「濕氣」,「濕氣」積聚多了,會化成「熱氣」、「濕氣」加「熱 氣」,合成「濕熱」。
人體的經絡是你連繫我,我連繫你的,脾經「濕熱」之氣,會傳到其他經絡去。膽的經絡,小腸和三焦的經絡,都循行經過耳朵,「濕熱」如果傳到膽、小腸或三焦,便可能沿著經絡上行到耳, 在耳朵結集。
老趙的耳瘡,正是「濕熱」沿著經絡循行到耳,結聚而成的。
因此,治療分成兩部分,一部分治本,另一部分治標。治本是健脾,把虛弱了的脾功能強化,治標是祛除結集在耳朵的「濕熱」。
不懂經絡,不認識氣,不理解中醫講的「脾」,便不懂得這個治法。
Ref: http://www.hovis.com.hk/skin4.htm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濕疹
濕疹,中醫稱之為「濕瘡」,又根據其不同的發病部位及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,稱為「浸淫瘡」、「旋耳瘡」、「四彎風」等,指皮疹多樣、遍發全身、自覺瘙癢、糜爛流汁的病証,是皮膚科常見病。
本病內因以心火、脾濕為主,《諸病源候論》說:「浸淫瘡是心家有風熱,發於肌膚」,故可 因心緒煩擾,心火內生導致血熱,血熱生風引致,又可因飲食失節或過食腥發動風之品,如蝦、蟹或辛辣的食物,傷及脾胃,脾失正常運化水濕的作用,濕從內生, 濕與熱合困於脾,復感風濕熱邪,內外兩搏,充於皮膚,浸淫肌膚引致。而瘙癢都是跟風邪有關,可由外感於風邪,或因肝風內生或血燥生風所致。而病因都跟濕邪 有關,由於濕性重濁粘膩,故本病纏綿難愈,而易反覆發作。
白菊花3錢,土茯苓5錢
水3碗煎至一碗,每日一劑。
若小童服用,各藥份量均減半。
功用:清熱疏風、健脾袪濕
主治:濕熱型或脾虛有熱的濕疹
適應症:皮膚潮紅或微紅腫脹、浸潤、常糜爛、滲液、結痂,或見口渴心煩、大便秘結或怠倦無力、欠食欲等。
本病的治療原則都以清熱祛風利濕為主,但因應病者脾虛、血虛或濕熱等情況而改變。若對自己的情況有任何疑問,請盡早找中醫師求助。
Ref: http://www.cuhk.edu.hk/scm/CMPromotionGroup/news/070321.html
游水都敏感 - 內附嚇人照片, 驚就唔好睇 我的健康 Nex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