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膽囊癌(膽囊及膽外肝道)的個案有上升趨勢,死亡率高達五成,而膽息肉就是其中一個引致膽囊癌的原因。大部分膽息肉都沒有病徵,當發現變癌時,癌細胞可能已擴散至其他器官,減低存活率。
癌細胞擴散 存活率降至五成
膽息肉全名「膽囊息肉」,又稱為「膽囊息肉病變」,即是指膽囊黏膜上生長出來的異常凸起物。一般發病年齡在40至55歲,家族成員中有膽息肉病史的人,會比正常人多2至5倍患病風險,部分膽息肉更會演變為癌症。
大部分膽息肉沒有明顯徵狀,小部分患者會出現與膽石相似的病徵,主要為右上腹不適、腹脹和胃氣。大部分患者是在照超聲波檢查身體時才意外發現膽息肉,當發現膽息肉變癌時,癌細胞可能已擴至鄰近器官如肝臟和淋巴系統,屆時存活率會由八成下降至五成。
直徑逾1厘米 倡微創切除
外科專科醫生黎卓先指出,若及早發現細小的膽息肉,一般會建議病人每3至6個月定期接受檢查;但當膽息肉直徑超過1 厘米,變癌風險增加,便會建議病人做超微創手術切除膽囊。黎醫生表示,近年微創手術有很大進步,只需要在病人腹部開3個小孔,用針孔鏡頭協助切除息肉。手術只需40分鐘,病人的復完速度亦較以往快,切除膽囊後,病人頭半年或會有輕微肚瀉,只要避免吃肥膩食物,半年後就可適應。
現時醫學上仍未能找出膽息肉的成因,但臨估計可能與生活習慣有關,如不吃早餐、長期飲酒、少運動、生活不規律、經常熬夜,以及經常煩躁、易怒或抑鬱等。黎醫生建議,45歲以上人士應定期做腹部超聲波檢查,尤其是有家族膽息肉病史的人。
reference: http://life.mingpao.com/cfm/reports3.cfm?File=20090529/rptaa05a/gsk2.txt
reference: http://www.hkheadline.com/dailynews/content_hk/2009/05/29/79327.asp